善寧會

留下愛與回憶

有人說:「遺物整理就是用愛和回憶編織思念的網,網住所有愛他的人。」正因遺物是生者與逝者之間情感的載體,故不少喪親者在執拾遺物時都難以割捨,擔心和害怕一旦丟掉物品,也丟棄對逝者思念的憑藉。

善寧會譚雅士杜佩珍安家舍服務中心的臨床社工陳麗茵表示,輔導個案中約百份之五十的喪親者,在處理遺物時無從入手,箇中原因主要是喪親者受哀傷情緖影響,導致個人的自信心、執行力、判斷力下降。

一般而言對生活無幫助、長期無用的物品都可視為雜物,但「遺物」卻是承載喪親者與逝者的回憶與感情,需小心處理。由於喪親的哀傷有一段情緒周期,故執拾遺物時宜考慮遺物的重要性、紀念價值和時間性。比方說,逝者的相片、真跡等均建議保留,另外如逝者的衣履較多,可選取一些較有紀念性的保存便可,同時如空間和時間許可,毋須強迫自己丟棄遺物,不要「為丟而丟」,建議將遺物「分門別類」保存,至哀傷期結束後才處理。同時,處理遺物時宜邀請家人一起參與,加強溝通,避免日後為此爭拗。

學懂取捨

為了讓大家掌握如何處理和執拾遺物的要訣,安家舍服務中心早前舉辦了《遺物斷捨離》講座,Pinky和范小姐是其中兩位參加者,她們在遺物處理時同樣面對困難。Pinky的媽媽離世後,她情緒低落、逃避社交;為免丈夫和朋友擔心,在日常生活中她裝作冷靜,但內心卻非常掛念母親。由於房屋署要求她三星期內歸還清理媽媽的公屋單位,於是她將所有物品擠入儲物箱搬往住所:「我起初還不以為意,後來我和丈夫均感存放品影響生活空間,同時有昆蟲從箱內爬出!原來『遺物』內的湯包生蟲。」儲物箱不僅擠壓大量遺物,還抑壓Pinky的哀傷情緖。

接受善別輔導服務後,Pinky的哀傷逐漸紓緩,並有感「是時候」執拾媽媽的遺物,但她直言對「斷捨離」毫無概念。透過是次講座,學會認識自己、接受自己的情緒,同時她亦會參考講者的意見,將遺物分階段、分門別類處理。她說:「遺物不會限制我對媽媽的思念,執拾遺物時宜考慮保留這件『遺物』,對自己有否好處。」

睹物思人

有人選擇捨取遺物,亦有人選擇以保存的方式「整理」遺物。丈夫離世後,有意搬遷的范小姐,同樣面對遺物整理的困難。她指丈夫生前喜歡購物,家居囤積各類日用品,如紙巾、廚房紙等,她曾想乾脆地全部丟棄:「子女長大後在外國生活,我是獨居的,過量的日用品,用之不盡,但丟棄有點浪費。參與講座後,明白毋須為丟而丟,我可保留日用品逐一使用。因為這些日用品畢竟由丈夫買回來的,這代表他對家的愛、對我的照顧。」

已漸漸走出喪親陰霾的范小姐,回想丈夫離去之初,情緖低落,呆在家中每每看到擱在牆邊的購物手拉車,便會哀痛落淚。因為這輛手拉車,承載她和丈夫的回憶和感情:「他擔心我買餸辛苦,所以每次我到街市他定必伴隨,並推著手拉車將餸菜帶回家。因此,我絕不會丟棄它。」至於丈夫其他的遺物,范小姐表示參與講座後會效法講者建議,將遺物分門別類,好好整理入箱,以備子女和自己睹物思人,延續對丈夫的愛。

一件看似簡單不過的物件,記錄逝者和生者的生活點滴。執拾遺物不是整理物品,而是讓喪親者的心靈找到歸處。

 

 
喪親的哀傷有一段情緒周期,故執拾遺物時宜考慮遺物的重要性、紀念價值和時間性。

 

 
Pinky認為遺物不會限制對媽媽的思念,故執拾遺物時應考慮保存那件「遺物」,是否對自己有好處。